北京:立足首都产业发展 改革创新惠及人才
按照中央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,立足发挥人才评价“指挥棒”作用,北京市自2018年以来积极推进职称制度改革,出台了50余个改革政策文件,致力于构建设置合理、评价科学、管理规范、运转协调、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体系。目前为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非公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提供25个系列共1235个专业的职称评审服务,每年约15万人申报,7万人取得职称,其中6000人获高级职称。
一、增设新专业,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。北京市职称制度改革聚焦“四个中心”建设,紧扣首都重大战略需求和新质生产力发展,结合新兴产业发展需要,动态调整职称专业设置。近年来,陆续新增集成电路、量子信息、虚拟现实、网络空间安全、大数据、工程咨询、政务服务等一批新职称评审专业,为专业技术人才畅通了晋升通道,为高精尖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评价支持保障。例如,集成电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代表,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,在集成电路领域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和产业基础。新增的集成电路职称评审专业,为该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,激励他们在芯片设计、制造、封装测试等环节不断创新,推动北京集成电路产业迈向更高水平。量子信息产业同样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,北京在量子通信、量子计算等方面积极布局,全国首创设立了量子信息职称评审专业,有助于吸引和培养一批高端人才,加速量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,提升了北京在全球量子科技领域的竞争力。
二、完善分类评价标准,精准对接产业需求。北京市在职称制度改革中,依据不同产业特点和产业需求,着力完善更有针对性的分类评价标准。一方面,改革职称论文“一刀切”问题,全面推行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。将各职称系列从论文“必选”转变为成果“多选”,建立可量化的“菜单式”评价指标体系,涵盖思想品德、职业道德、专业能力、技术水平、学术影响力、创新贡献、决策咨询、人才培养、公共服务等多方面代表作成果。对于战略性新兴行业和区域优势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说,这一改革举措更加注重实际成果和创新能力的评价。以大数据专业为例,专业技术人才可以用实际参与的大数据项目、数据分析报告、数据挖掘算法等作为代表作,展示自己在数据处理、分析和应用方面的能力。另一方面,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特点,分类建立人才评价新标准。教育教学人才评价突出教书育人,按教学为主、科研为主和社会服务为主分类;卫生人才评价突出临床实践,按临床为主和科研为主分类;工程人才评价突出技术创新实践,按研究设计、应用实践和成果转化分类。通过明晰分类评价标准,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、针对性、精准性,更好发挥评价“指挥棒”作用。
三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2023年6月,北京市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向各区下放职称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》,为区人社部门赋权赋能,完善市区两级职称评价体系。朝阳区大数据产业、海淀区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产业、丰台区花卉产业、石景山区虚拟现实产业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是各区优势产业。北京市聚焦各区优势产业,下放职称评审权,将职称评价与区域产业紧密结合,助推各区优势产业发展再升级。同时,向科技领军企业、行业龙头企业、新型研发机构稳妥下放职称评审权限。目前,已向北京协同创新院、石墨烯研究院、启元实验室、小米集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民营企业下放职称评审权,更好地激发创新活力,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,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。
联系方式
—
地址:中国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甲6号万通中心
电话:400-182-9881
邮箱:postmaster@bjzkgb.com